现代法治国家中的刑事诉讼普遍奉行“审判中心主义”,同时又要求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裁断要依据证据,即应遵行“证据裁判主义”,因此一个国家刑事审判证据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惩罚和预防犯罪的整体效果,并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的法治建设曾走过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其它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直到1979年才颁布第一部刑事诉讼法,之后于1996年进行过较大幅度修改,尽管其中在证据方面较之过去增加了一些规定,但仍未能建立起一套系统全面的刑事审判证据规则。而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以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入宪,已经对我国刑事审判的公正和刑事法制的健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刑事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进行正确裁断的前提和基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加快我国刑事审判证据规则的建设,是诉讼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依法治国的时代呼唤,是保障司法公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是解决司法实践问题的迫切要求,势在必行。

   当前,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为配合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起草,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刑事诉讼发展需要的证据规则成为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借鉴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规则,在探讨如何构建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路径上,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与我国现实国情有一定距离,与我国的司法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的问题。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司法人员开始重视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开始以审判实践为研究视角,寻求从鲜活的司法实践中总结带有规律性的重要经验,以研究如何构建符合实际的刑事证据规则。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既与英美法系不同,也有别于大陆法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上吸收两大法系的有益成分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既要研究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更要立足基本国情面向审判实务;既要关注法治目标的先进性,又要重视法治进程的渐进性。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理性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刑事证据规则。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承担了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并以该课题报告为基础编著的《刑事审判证据规则研究》一书即是一部以实证调查方法系统研究刑事证据规则的著作。该书立足于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实证分析,并以较为宽阔的比较法视野,对刑事证据规则在审判实践运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对实务工作者来说确是难能可贵的。该书以审判为视角,把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庭证据规则作为主要的研究目标,把增强证据规则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作为研究的基本任务。全书由刑事审判证据规则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刑事审判证据规则改革中的疑难问题辨析、完善我国刑事审判证据规则的若干思考三个部分组成,融理论与实务于一体,在实体内容与形式结构上均有颇多创新之处。该书第一部分,通过实际调查所取得的考察材料为我国刑事审判证据规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该书课题组先后运用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案件抽查、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现行刑事审判证据规则的实际运行状况、法官对证据制度改革要求的认知程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该书第二部分对我国刑事证据规则改革的难点和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提出的各种刑事证据规则改革方案进行了全方位的归纳和评析;该书第三部分,立足司法实践,从完善我国刑事审判证据规则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制度设计意见。通览全书,研究视角新颖独到、引证资料准确翔实、立论观点周全严密,既有对既往理论成果的梳理、分析,又有对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全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证据理论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司法实践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不应就此满足,而应不断地继续探索和创新,这有赖于法学理论部门和司法实务部门携手共同努力。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在繁忙的审判工作之余,密切关注刑事证据理论研究的前沿动向,坚持不懈地进行刑事审判证据规则的改革探索,他们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值得赞赏。在《刑事审判证据规则》一书付梓之际,我要向该书的全体编著者表示祝贺,并衷心地期望该书的面世能够对促进我国刑事证据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卞建林教授

 




编委会

主 任:沈志先
副主任:吕国强 卢 方
    徐松青 阮忠良
    冯雷昌
委 员:王华山 贺平凡
    李景华 杨乐定
    沈行恺 张俊荣
    曹福康 傅 佐
    马全耀 澹台仁毅
    陆卫民 殷 勇
    耿辉东 何 斌
    刘 力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世纪出版集团发行中心发行
2007年11月第1版 
2007年11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208-0749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162116号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20729号
Copyright ©2011 Shanghai No.2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All Rights Reserved.